第一讲:耕读传家,崇德尚贤,习氏家风历久弥坚
开篇语
习仲勋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,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,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。
著名红色传记作家梁金安,已经出版了《咆哮的黄河·习仲勋》共四卷12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。
父辈的旗帜,后人的传承。我们请梁老再次翻开鸿篇巨著,与您开讲最经典的历史瞬间。
史料记载,习姓人远祖居贵州习水,后聚居于湖北襄樊,再迁移江西临江。
明洪武年间,连年久旱无雨,庄稼歉收。迫于无奈,习氏始太祖习思敬,携家带口,逃荒至河南省南阳府邓州,在一个名为西堰子老营的地方,居住下来。
“习仲勋是习思敬的后代,从陕西富平溯源至河南邓州,漫长的历史洪流中,一定是身口相传的家风和品德,未被社会动荡所冲击,不随颠沛迁徙而消弭,非此,不足以耕读传家,非此,不足以大浪淘沙……”梁金安说。
“崇德尚贤”在邓州
在邓州十林镇习营村的习氏宗祠,端坐中堂的就是习仲勋宗祖习思敬。
习思敬坐像
经国学大师霍松林考证后撰写的《中华习氏颂》中,有这样的字句——“新淦思敬,明初徙邓,堰子河畔,建村习营,龙潭九曲,殷勤桑农,历事简约,家族昌盛。”
根据河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,在6400多年前,河南邓州就有人类在这里生存。
这里享有“中原天府、丹水明珠”之称,且是承东启西的“桥梁”之地,历来被当做军事重镇。比如,因航运畅通,东汉建安十三年,曹操将邓州作为“赤壁之战”的后方粮仓,得天独厚可见一斑。
邓州处在南阳盆地中心地带,“医圣张仲景、科圣张衡、商圣范蠡、智圣诸葛亮都出自南阳。北宋宰相寇准、名臣范仲淹都曾在此界为官。”梁金安娓娓道来:“‘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’就是范仲淹在邓州为官时,作于花洲书院。这句名言,千百年来都被仁人志士传诵。”
此地贤人辈出、气象不凡,习家人以“崇德尚贤”为家训。如今,祠堂中,仍悬贴“忠”“孝”“仁”“义”四个大字,以为后人戒。
“隐居求志”习家营
据史料讲述,当年,年轻的习思敬落户堰子川,与当地名门大儒赵子良之女赵淑贤(据传为赵匡胤后裔)完婚。
开荒种地、拾柴捡鱼,搭起草棚子,安营扎寨。以耕读传家、仁德处事、行善乡里、苦苦劳作,习思敬做到了习文乡里第一,从武官至百户。
虽然此地龙潭九曲、地灵人杰,农民靠天吃饭的基本法则,自古至今莫不如此。吃水、磨面、打碾、收种,习思敬都一一让邻。
“尤其是到了夏收关口,可以说是虎口抢粮。家丁兴旺的百户长习思敬,自然是东营三四十户、西营五六十户的主心骨。他常常让家人帮助乡邻抢收麦谷,到了年关,也总是让他人先磨面碾米、先吃上年饭。”
除了耕作,习思敬要求孩子们通读四书、五经等国学精粹。“耕种勤勉是经济基础,读经诵典才能知理明智、传家百代。”在这一点上,有习氏宗祠的壁画为证。
还有一个小故事流传甚广,当年百姓拥戴的习思敬,被邓州县令邀请出营做官,但他因官吏不和而婉拒从农,隐居求志。
为收集《咆哮的黄河·习仲勋》的素材,梁金安多次到宗祠调研求证。
习氏宗祠里,一方匾额上书“隐居求志”四个大字,落款是“知南阳府事廖文锦”,下面的楹联中,两幅并排高悬。
一幅是:“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,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。”落款是“郡守顾嘉蘅”。
据记载,诸葛亮的隐居地之争由来已久,其究竟隐居于河南南阳卧龙岗还是湖北襄阳古隆中,从明代开始一直争论不休,直至清咸丰年间,身为湖北人的南阳郡守顾嘉蘅写成这样一副对联,让争执有所停息。
另一幅落款“胡耀邦”的对联,则是仿照此联写就——“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,利归天下何必分多得少得。”
习近平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,还专门引用了胡耀邦题的这副对联,号召全党学习他的“心在人民,利归天下”的公仆精神。
“耕读传家”古圣风
习家人祖训严明,在习思敬坐像后面,有“习氏家训四则”。
其中,第一训即为“家长”:“尊长一家之仪,型正宜端,表则以风励合族,言可为法而不琐琐以无稽,行可为则而不踽踽以从同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,就是一家之长要作风端正、言出必行,做事要有主见而不必随波逐流。“为民请命、仗义执言的品性,是血脉里的传承。”梁金安说。
习思敬传家有法,为后辈留下了“国玉永宗、中正明通、继述承显、遵守从荣”十六字辈属歌诀,传承至今。
祠堂《前言》中,有这样一段介绍——
“习姓,为中华姓氏之一,其渊源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夏朝。那时有一个少习国,故址在今陕西省商洛地区丹凤县东南武关一带,因当地有少习山、少习关(战国时改为武关)而得名。
少习国在春秋时被秦取代,其王世子孙及国民逃散于各地。他们在新的居住地,以国为姓,顽强拼搏,繁衍生息……据不完全统计,至今(21世纪初)全国习氏总人口近9万人……
虽称不上大宗巨族,然其源远流长,英雄辈出,俊才迭显,如:东汉襄阳侯习郁、东晋史学家习凿齿、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等。以习仲勋为代表的习氏英豪,不仅习氏引以自豪,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。”
“水流九曲十八弯,湾湾不离堰子川;伏牛山,蜿蜒如龙汲清泉,堰子川里聚龙潭;东一潭,西一潭,好似苍龙一双眼。”这首民谣千百年来在中原大地广为流传。
梁金安无限感慨: “巍巍昆仑,龙脉之祖,向东隆起界分南北的秦岭,至八百里伏牛山敞开胸襟,于汉江南阳盆地汲水堰子川,实乃画龙点睛之天意,苍天有眼之天理……”
图片说明:梁金安(左一)、白羽(左二)、张光(右一)、刘力贞(右二)
总策划:王淑芬
总监制:习远平
讲 述:梁金安
主 笔:琳 琳
编 审:梁金安
审 校:周邦仁
监 制:晓 涛
出 品:红旗智库·红色传承工作室
编者注: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梁金安